觀賞時先將左下角留聲機音樂關掉!




1814104日-1875120


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作品刻劃出當時那個時代一般平民的人心和思想,表現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畫家。


米勒出生在諾曼第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23歲時到巴黎師從于畫家德拉羅什,畫室裡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說他是“土氣的山裡人”。老師也看不慣他,常斥責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這位鄉下來的年輕人實在厭惡巴黎,說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的大沙漠,只有盧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當他走進盧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這裡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米勒在巴黎貧困潦倒,亡妻的打擊和窮困壓得他透不過氣來。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產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有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他說:“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麼也不會畫的米勒。”這使他傷透了心。從此他下決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生平


n   1814年-出生於法國諾曼第半島格魯什村(Gruchy),耕農家庭之子;童年時曾幫助父親在田間勞動。


n   1831年-17歲,創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顯示出極高的繪畫天賦。


n   1837年-23歲,獲得瑟堡市議會獎學金,到巴黎美術學院向浪漫主義派畫家德拉羅什學習。米勒也常常去羅浮宮,從米開朗基羅、普桑、林布蘭特的畫中臨摹學習到不少表現技巧。


n   1840年-米勒「肖像畫」入選沙龍,正式躋身巴黎畫壇。


n   1844年-30歲,喪妻,回到故鄉。


n   1847年-米勒開始將他的興趣專注在鄉村題材的作品。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龍」展出古典主義風格的《巴比倫被俘的猶太人》和鄉村風俗畫《篩穀的人》。


n   1849年-《拾枯草的人》獲得1000法郎的獎金,夏天時,由於巴黎動亂,米勒偕同妻兒搬到巴黎近郊,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這是他最貧苦潦倒的時期,一邊在畫室創作,一邊又必須為了生計在田裡耕作。


n   1850年-米勒畫出了《播種者》。並以此畫獲得許多重要人物的讚賞與肯定。


n   1853年-正式和第二任妻子舉行婚禮。


n   1857年-《拾穗》,可說是米勒最著名的畫作。此畫描繪三名農婦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撿拾收割過後的麥穗。在畫面中充滿的感傷與人性尊嚴的寧靜,奠定了米勒在法國自然派畫家中的重要地位。


n   1858年-《晚禱》(米勒死後,法國富商索夏爾以80多萬法郎購回此畫並於1909年捐贈給羅浮宮)。


n   1867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與柯洛一起展出田園自然風格的畫作,拾穗等八幅作品獲得首獎,人們逐漸認可米勒的繪畫。


n   1868年-54歲獲頒榮譽勳章。


n   1874年-法國政府委託他繪製萬神殿大壁畫,但因健康問題無法完成。


n   1875年-61歲時咯血病逝於巴比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