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波普藝術(Pop Art)或名「通俗藝術」、「新寫實主義」。它用最大膽的行動肯定一些毫無藝術成份的東西為藝術,亦直接由生活出發,把生活事物帶進藝術。
Pop Art 是1962~1965年間盛行於國際的新藝術,其目的是反對自1920年以來,以德國包浩斯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現代主義設計傳統。這個運動的思想根源,其實是從美國的大眾文化中得來的。當時的英國從美國的大眾文化得到啟發,這些影響包括好萊塢電影、搖滾樂、消費文化 等等。而「Pop Art」一詞是在1954年於倫敦被英國年輕的美術批評家Lawrence Alloway (勞倫斯‧阿洛威)所提出。 Pop Art在1961年首先出現在英國;1962年阿洛威被聘為美國古金漢美術館的負責人時傳到美國。
普普藝術簡單來講就是把日常生活的現實原貌帶入藝術中,有人認為普普藝術只是粗俗、廉價、藝媚模仿的,但亦有人認為它是對藝術的反叛、對消費社會的一種嘲諷。後期的波普藝術以美國為中心,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繪畫專注於重新的創造,用以表現時代,從不顧及傳統藝術的永恆價值。是極度工業化的產物,以商品形象作為繪畫表現材料的風潮,選用工業產物與政治、明星等人物影像為主題,象徵美國千篇一律、重複又重複的現實生活。
普普藝術對設計史亦有深遠的影響,各種各樣特殊的圖案設計、奇怪的產品造形、表面裝飾等反常規的設計紛紛出現在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及時裝中,頓時設計界熱鬧非凡,旗幟鮮明,但可惜的是這股普普風太過於注重追求古怪、追求新奇,而缺乏社會文化的堅實依據,所以來勢洶洶,卻消失得非常迅速。
七O年代中期以藝術自我標榜的一片龐克現象中冒出頭角可謂新普普。新普普複像作品將時間元素帶入繪畫作品的這種時間概念同樣也引人注目,但和拼貼及綜合作品是有所不同。後普普的大多數繪畫作品中,沒有拼貼、沒有大量生產的局部作品,他們代表激發消費的傳播媒體所製造的策略,使其成為具有市場價值的圖像,而不再像前普普的繪畫作品,只存在於代表資本主義的抽象領域中。
普普藝術這個融合了新寫實主義、新達達主義的運動,席捲了國際藝壇,從繪畫乃至雕刻、裝飾設計及電影等無不受其影響,事實上自英國普普運動發起以來,其風格特徵變化無常,非常難以確定它的統一風格,可以說是形形色色、多種多樣的折衷特點,唯一相同的基準大概是對正統的現在主義、國際主義的反動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