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時先將左下角留聲機音樂關掉!
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
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吶喊》(挪威語Skrik,作于1893年),是孟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作品。
孟克母親在1868年死於肺結核,死後由父親單獨撫養。孟克父親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們灌輸了對地獄的恐懼。父親在1889年去世,另外一個兄弟和孟克最喜歡的姐姐蘇菲在1877年也死了。孟克的一個妹妹在小時候就被診斷為患有精神病。孟克自己也體弱多病。眼看著身邊的雙親和骨肉兄弟接二連三地不斷死去,此種精神打擊已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
1881年孟克考進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1885年孟克前往巴黎。作品開始受法國畫家影響;一開始是印象派,接著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藝術造型。孟克的繪畫儘管風格上是後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徵派的,孟克的繪畫內容在於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在1892年至1908年間,孟克的大部分時間在巴黎和柏林度過,他在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上出名了。在世紀之交期間的柏林,孟克開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畫)憑記憶來複制他過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深刻並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住院接受治療。醫院里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1909年孟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於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在納粹統治期間,孟克的作品被貼上了「頹廢藝術」的標籤,從德國的各個美術館撤了下來。這對(反納粹主義的)孟克來說是很傷心的,因為他把德國看作為他的第二祖國。
孟克在他過80歲生日後一個月的1944年1月23日,于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Ekely)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