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就表示低品質嗎?便宜就一定不安全嗎?透過創新商業模式以及精實管理,低價一樣也可能有高品質!


如果有人賣香雞排,價錢只要別人的一半,卻有兩倍大,你敢不敢吃?也許有人說敢,因為吃壞肚子,頂多拉一拉就沒事了。但如果今天賣的是機票呢?一張只要別家航空一半價格的機票,你敢不敢坐?


股神巴菲特說過,「消費者花錢,沒有敢不敢的問題,只有願不願意的問題」。做生意,談的就是市場區隔,你不買的東西,有人願意買就可以了。


做生意,談的就是市場區隔。用兩條線垂直交叉,一條代表價格,一條代表品質,可以清楚分出四個象限,畫出四大塊市場區隔(高價高品質、低價低品質、高價低品質、低價高品質)。


什麼樣的商品,高價是可以被接受的?


市場區隔/商品賣給誰才是關鍵


杜拜的帆船酒店,住一晚要新台幣6萬到40萬元,大廳地板是天然一整塊的大理石拼花,平均每間房有8位服務生伺候。付那麼高的價格到沙漠住一晚,多少客人捨不得睡覺仍搶著要。WHY?因為他們要買的,是「富人」的感覺。


相反地,菜市場的襪子,100元五雙,穿不了多久就破了,為什麼還有人買?因為消費者要的是便宜,根本不需要耐穿, 他們寧願天天穿新襪子。


其次,世界上有高價,但是低品質的東西嗎?有人笨到買這樣的商品嗎?


知名美食家韓良露曾在《聯合報》投書:「桃園機場賣餐飲,讓我覺得沒面子。」大意是說在桃園機場賣的餐飲,比別的地方都貴,但品質卻令人不敢恭維,味道像泡麵的牛肉麵要價250元,隨便弄弄的簡餐、三明治,標價卻高得離譜,簡直就是在敲竹槓。但買的人是笨蛋嗎?當然不是。高價低品質的商品,賣的是急迫、沒有選擇的需求。


而如果你的產品強調低價高品質,這樣的商品,大概是目前全球消費者的最愛。


例如,美國知名量販店好市多在台灣十分受歡迎,因為它品質穩定、舶來品比例高,而且還強調「產地直銷」。


強調高品質有時候是很主觀的,所以後來許多廠商喜歡用「性價比」(Cost-Performance value)來衡量,就像買汽車的時候大家會很關心CP值,差不多的價格,它的油耗是多少?馬力是多少?一台一台廝殺比較。


成本的秘密


所以商品的訂價是一門大學問,不見得最便宜就賣的最好,重點是你的市場區隔策略是什麼?商品到底要賣給誰?


經濟環境下滑的時候,消費者最喜歡買性價比高的商品,喜歡平價奢華,最好能夠免費,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真的太便宜了,大家買的時候心裡還是毛毛的,害怕買到黑心商品。


要拚低價,企業就會想要省成本,到底他們是怎麼省的呢?


用筆畫出一根長柱子,按照80/20的比例把它一分為二。一般而言,一個商品的成本就像柱子一樣分兩部份,約有80%是「符合品質成本」,有20%是「不良品質成本」。


如果企業致力於降低庫存,減少浪費,加強人力與其他資源的效能,達到績效加倍的目的,所省的,就是「不良品質成本」,有良心的企業,都應該這樣做。


但是「不良品質成本」僅僅佔了大約20%的部份,想從這裡cost down是非常困難的事,於是有許多「覺得自己很聰明」的企業,開始從80%的「符合品質成本」省起。


省「符合品質成本」看起來容易多了,例如,原本一天要換兩次油,七天換一次就好;賣不完的麵包,冰起來隔天繼續賣;蓋房子的就在鋼筋水泥裡摻雜垃圾廢物,做床墊的裡頭不用高級棉花,而是用便宜又大碗的回收碎布。


省下大筆的成本,卻犧牲品質,犧牲品牌形象,短時間內或許很過癮,因為報表上的數字的確很漂亮,但以永續經營的角度去看,「喪失商譽」對企業造成的重傷害,遠非cost down的蠅頭小利所能彌補。


真正有良心的企業,是用管理的辦法,來讓消費者划算


有良心的企業會想辦法提高良率,減少瑕疵耗料的成本;想辦法精確計算供需,降低不必要的庫存成本;想辦法運用網路來做行銷,降低傳統行銷動輒上千萬的廣告成本;想辦法改變商業模式,將原本只能列為費用的項目,也能成為賺錢的武器。亦即,有良心的企業會壓低成本,再將利潤繼續回饋到價格上。


但好不容易可以拉大利潤的空間,卻又賣得更便宜,這樣不是虧大了嗎?錯!因為他們看的不是單價利潤,而是「銷售量」的力量。你想賺的是10個五元,他們想賺的,是100個一元。


良心企業,不必擔心消保官突擊檢查,因為他們減少的,都是「不良品質成本」。雖然便宜,但該給消費者的品質,卻一毛都沒少。


量大為王,良心企業懂得以量制價、以量衝價,為自己創造贏得財富的商業模式,也為消費者贏得安心與健康。


 


摘自:管理雜誌/20098月份/4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