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98年,頂新集團入主味全,這家一度是台灣最知名的企業之一,在接近50歲時,卻經營虧損,市佔率不斷下滑。多年來在寶僑、博登等外商公司任職的蘇守斌,在這時被延攬加入味全,負責食品事業。他的使命艱鉅,但策略奏效了。他所切入的林鳳營、每日C等品牌,創造了好成績,林鳳營鮮乳更拿下市場龍頭寶座,市佔率35%2002年,味全公司轉虧為盈。2005年,蘇守斌升任味全集團總經理,負責集團旗下5個子公司。其中,松青超市處在競爭激烈的零售通路裡,不斷虧損。蘇守斌將松青重新定位,並且以Matsusei概念店重新出擊,也於兩年後,松青轉虧為盈。


挑戰


作為一個空降部隊,蘇守斌如何在原來的環境、團隊中,開創出新的局面?如何在不同的產業、事業中,抓住核心問題,打造贏的策略?外商的血液,和歷史悠久的本土公司之間的撞擊,讓蘇守斌有什麼深刻的體會?


1998年,我剛進味全的時候,我問自己,我有沒有辦法塑造一個贏的策略?


對我來講,贏的策略分成兩塊,一塊是,我要挑選味全的什麼東西來贏?第二塊是,挑選好了之後,我要如何來贏? 


機會剖析


到一個事業,我會先把重點先放在生意端、事業的本身


n   第一:任何一家企業絕對不會以你節省多少成本為優先。在加上我自己的長處就在生意端,行銷我比較了解,這是自己優勢的地方。


n   第二在這麼短的時間,你說要去把一個技術做很大的創新、突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n   第三假設你所有東西都要做,你會變成沒有焦點,會喪失掉很多該去贏的地方。就好像一個團隊,一個人往前走,後面的人就會跟著。大家看到你這個贏了,後面就自然而然想跟著你。所以我才會說,帶領一家公司,你只要在一個局部贏了,讓大家建立起信心,說:「他都可以做這麼好,我為什麼不行?」整個組織就開始往前走了


對策:取得早期勝利(early win)


就是說,你去到一家公司,不要每樣都要做。因為當你每樣都要做,你可能每樣都做不好。在這個狀況之下,同仁會開始給你打個問號:「你沒有多厲害嘛?」所以我必須獲得早期勝利,我要做到一些事情,來贏得員工的尊敬、認同,讓同仁對我有信心。


n   集中焦點(味全公司實例):


ü  味全有很多商品,我到底要做鮮奶、果汁、奶粉,還是醬油?這其中最大的關鍵是,當我要跟人家作戰,要去找自己最優秀的地方來作戰。我把每一個品類做一個review,看到了鮮奶和果汁。這兩個項目,味全的技術和業績結果,相對還算不錯。例如,那時我們醬油可能只有78%的市場佔有率,競爭者很多。我研究了競爭者的多寡、競爭者的長短,覺得去搶醬油市場,可能比較費力氣。


ü  相對之下,林鳳營雖然過去沒有打廣告,但業績都有穩定成長。當我決定了品類之後,接下來,我必須溝通品牌概念(Concept)。我進一步分析消費者,你對林鳳營這個品牌的印象是什麼?對光泉這個品牌的印象是什麼?這兩個產品誰比較好?你怎麼確定它比它好?你用什麼來感覺這個商品比那個好?產品要贏有兩方面,一個是概念要贏,另一個是產品力要贏。做食品,好吃、好喝、口感好,是一個非常必要的項目,這是產品力贏。另一個是概念要贏。用這兩點把它分成四個象限的話,如果你是在"負負"象限(第四象限)就一定不會成功;你在"正正"象限(第一象限)也不一定可以成功,可是成功的機率比較大。所以我當時研究,怎麼讓我的概念跟產品力結合,讓消費者一聽就知道。我從跟消費者接觸,從味全過去的經驗來決定這個定位。以林鳳營來說,當定位決定之後,我的整個行銷策略就出來了。所以我們的廣告就去找張艾嘉來談:「喝一口就知道的濃、純、香。」


n   認識人所謂認識人就是說,到底我們同仁的強項在哪裡。我去接松青以後,只換掉一個業務主管,其他都是原來的人,位置調一下而已。在味全也是一樣。我先抓那些關鍵的人,聽聽他們的經驗,請他們接受我的一些想法。在一個新組織要成功,我一定要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要是所有東西都單打獨鬥,我不是變成孤鳥了?所以,我要有一個團隊,怎麼讓這些人靠過來我這邊,就是我必須努力的地方。接下來,就是要讓語言一致,所以我們去找顧問公司上課,談怎麼做年度策略規劃、怎麼分析市場、怎麼分析競爭者


n   改變觀念(松青超市實例):


ü  在味全時,主要的關鍵是品項的選擇和品牌的經營,做松青比較不一樣。松青實際上是一個零售事業。我進去一看,發現它有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商業模式。過去他們的習慣就是買和賣。很多同仁過去做太久,心態改不了所以我到松青去,第一件事情就是講觀念。我自己沒做過超市,我從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問很多問題:為什麼你的店不可以是圓形的?為什麼蔬菜一定要用冰的?我們松青賣的東西跟家樂福、傳統市場有什麼不一樣?但面對一個已經做了快20年的人,改變商業模式是很難的,所以我足足花了兩年在溝通。可是這兩年當中我沒有停下來,我堅持我要做的事項,一個店、一個店改。


ü  第一個觀念溝通,是承認競爭的現實問題,承認現在松青面臨的挑戰。舉個例子,我樣式有比家樂福多嗎?店有開得比惠康多嗎?日用品的價格有比全聯社好嗎?我把所有人集合起來,讓大家共同承認一個問題:假設大家繼續用價格的角度經營下去,我們會怎麼樣?然後我說,我們是要自我毀滅,或者是改變,來讓自己變強?這只有一個選擇:變,不變。


ü  第二個,我希望從成功者的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在公司裡應用。我把所有店長級以上的人集合起來上課。我給他們一本書The Walmart Way(「全球最大零售企業成功十二法則」),從裡面挑了很多重要事項,看我們店裡面有什麼事項跟它有關,一個一個作實務上的連結。譬如說,看到顧客15公尺就要對著客戶打招呼等等。我們不斷討論,討論了3個月。當我思考要去改變商業模式時,我思考,我要直接做下去嗎?如果直接做下去,我必須要硬幹。硬幹下去之後好嗎?因為服務業,不是我強迫你,顧客進來就對他笑。就算笑了,那個笑也會很僵。所以我必須在觀念上先讓他們認同:我不是你老闆,進來買的顧客才是我們老闆,才是我們拿錢回家去撫養小孩子真正的貢獻者。我這個老闆叫做假老闆、暫時性的老闆。當那個老闆不走進來的時候,你我就不存在「老闆跟部屬」的關係了。我花了半年到8個月的時間,都在講這個觀念。


ü  然後,我才開始調整組織,研究什麼樣的店,是最合乎消費者心中理想的店,把我們的店改成那個樣子。我第一個先把環境搞好一點、乾淨一點,再來,陳列的小道具加下去,讓美感增加一點。另一方面,在策略上,我分析量販店、超市、便利商店的差異。便利商店是在賣給個人的,我們跟量販店是在服務家庭的,可是我們是比較社區型的,量販店是開放型的。


ü  再來分析商品,我知道,靠洗髮精、衛生紙是沒有辦法走出差異性的,在這方面,價格很重要。所以我決定從生鮮著手,進入差異化策略。松青在生鮮這一塊評價還不錯,我決定讓它更發揚光大。消費者一定要買蔬菜、水果這些比較日常性的東西,但是他的冰箱裡放不了太多,所以購買頻率比較高。我挑了生鮮這個品類之後,怎麼樣從這個品類跳出來?買蔬菜水果、買魚的人,為什麼要到你松青去買?所以我推出「名地名產」的概念。賣水果,我價格上沒辦法,只好從品質上著手。我提供一個簡單的概念:讓松青成為一個「安心、健康、美味的食材提供者」,而不再只是一個買和賣的地方。我賣鳳梨,上面就寫,這是台南關廟某某人種的鳳梨、什麼時候摘採的,再加上其他資訊,包括鳳梨有什麼營養、怎麼挑選鳳梨、回到家之後怎麼樣保存、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吃等,讓消費者看到。是的,這就是商業模式的改變。因為我的目標顧客、我提供的價值,我怎麼樣去提供這個價值,已經被我重新定義了。我不是在賣青菜,我在賣一個信賴,消費者對我的信賴。這麼一來,前面的採購,以及後面很多流程都改了。所以當我的商業模式改變,我的事業流程就要改變了。


n   追求持續性的進步


如果你問我滿不滿意,我還沒有很滿意,但我從過去比較積極地希望得到績效,漸漸地,我改變了一個觀念,叫做追求持續性的進步。我鼓勵員工,讓我們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今天比昨天更好。進步一分,就有進步。為什麼有這個改變?


ü  這牽涉到外商文化和在地公司文化的差異。味全跟松青的同仁,在過去的文化上比較不會主動,比較缺少創新的概念,很容易照過去一路走來。但我相信變是唯一不變的法則,消費者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我非常堅持一定要有一些改變,所以我連店的設計3年後要怎麼改,都預留伏筆。


ü  外商講求的就是績效,可是當我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發現會碰到反彈。當你在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構想,卻得不到支持,你那個構想就免了。所以我就說沒關係,讓我們進步,從今天開始進步到第三百天,每一天進步一分,那個倍數大概也是很多倍了。所以我開始提一個叫「持續進步」的觀念。這可以說是一個外商的人來到一個本土公司的一些調整,所以我跟很多人說,我在寶僑(P&G》學會做事,來到味全學會做人。


ü  我一直信服兩個字:專業。這不是對生意的專業。我跟同仁說:你不需要喜歡我,公司把薪水給你,是因為你把工作做好,當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我對你最大的尊敬。你覺得我合不合你的緣,你喜不喜歡我這個風格,那不重要,也不會影響我對你把事情做好的感激或認同。我自己也可以做到這樣的地步。當然我還是希望你喜歡我,但是你尊敬我比喜歡我更重要。把工作做好,把東西完成,這叫專業。這種專業包括我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對工作的承諾,以及對工作的擁有感(ownership)


ü  所以我很鼓勵大家創新,提意見。怎麼做?第一個,傳教士要把傳教做好,有一個信念要先做到:自己要信仰上帝。只有你非常信仰他,才有辦法跟教友講很多。我要先相信創新對這家公司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才有辦法去跟人家講創新的必要。第二,你永遠都要傳教。我認為創新很重要,所以我永遠抱著傳教士的心情,也鼓勵大家有討論空間。當員工提了一個想法,不要一下子就把他打下來,要有空間讓他去討論,要允許犯錯,告訴同仁,只要你嘗試,就有學習。第三,有一些事情不需要急著全面做好,你可以先選某個部門,例如研發或行銷,先讓他們去發酵。有一些東西是會傳染的,這些人開始創新的時候,就會傳染給其他同事。你相信創新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願意包容一些錯誤,這些都會幫助公司創新。我相信,改變是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的。


改編自:EMBA/2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