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消費行為科學」→「購物科學」:


ü  懷特鏡頭檢驗法:運用延時攝影、隱藏的追蹤員和訪談員,長時間記錄觀察。


ü  發現:不要讓顧客爭奪同一名店員、藥品放在安靜的角落即可、消費者記憶力相當短暫、


ü  研究書店時,進行密度分布檢查,能了解什麼地方吸引人。同時可發現建築物的結構及佈置是否妨礙消費者行動,也能顯示消費者移動路徑(透過每小時的紀錄)。


ü  消費者不再像過去那麼盲從品牌價值。許多購物選擇都是在店內決定的。因此商店和產品走道成為傳播訊息和達成交易的重要媒介,建築物和賣場成為一個超大型的立體廣告。


ü  消費者在店內停留愈久,就會每的愈多,而決定消費者停留時間的長短因素,在於能否營造一個讓消費者覺得舒適、有樂趣的環境。


n   零售商還不知道的事:


ü  轉換率:多少消費者轉換成購買者。因此需知道有多少人走進商店買東西?出乎意料,只有48%消費者買了東西!


ü  評估商店表現指標:


l   轉換率:行銷、廣告及促銷活動和地點固然可以吸引顧客,不過只有透過商品、雇員及商店本身,才能把顧客轉成消費者。


l   停留時間:努力延長消費者停留時間。


l   困惑指數:在店內毫無頭緒打轉的人數。消費者在店內找不到他們想買的東西。


l   截擊率:顧客和店員接觸互動的百分比。


l   等待時間:會影響顧客滿意度。


ü      找不出主要消費者最危險。


n   多觀察!抓住消費者習性:


ü  面對停車場櫥窗,如果訊息不夠大、明顯、短而簡單,就是浪費!因為消費者速度快急進入店內,進入店內需放慢速度調整心情,此刻處於迷網狀態,看見商品也不會就想購買。發一堆傳單消費者幾乎視而不見,但如果往裡移十呎的話,就會被拿光。


ü  緩衝區別放複雜的訊息。


ü  太早迎客會把客人嚇走。太晚又讓顧客受挫。雅詩蘭黛原則:讓顧客先自己瀏覽1分鐘,再迎客!


ü  防止順手牽羊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跟每一位光臨的顧客打招呼。


ü  參加商展時,門內展覽攤是最遭的位置。


ü  消費者需多一隻手:主動提供籃子給手上拿著三、四樣東西的顧客。


ü  排隊是閱讀訊息的好時機。


ü  消費者有靠右移動的自然傾向,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左撇子,新品牌商品要放在貨架右邊。


ü  吸睛三大工具:末端展示、山形擺設(佔空間但有效)、鋼珠效應(消費者查看商品時,又可發現另一處吸引他的商品)。


ü  捕捉率:消費者會看到多少展示的商品?結果大約是1/5。但從眼睛上方一點到膝蓋的部份,是消費者肯定能看到商品的地方。


ü  男性不再是科技產品的先驅。


ü  女性是買車決策的推動者。


ü  銀髮族商品標示字體要大。


ü  小孩一定愛摸,摸到了就想買。


ü  試衣間好壞影響轉換率。


ü  不能試用只會打消購買慾望。


ü  擺放整齊的樣品讓人心生畏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