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從綠化運動到綠化市場:


ü  1960年代出現汙染,於是有了污染防治法,要停止一切非法活動,以及一些合法卻不合理的煙囪與排水管。


ü  1970年美國環境保護局成立,與其他國家通過了一系列的法案去規範空氣及水的汙染。配備工具的專家及工程師研究如何有效地擷取並控制排放量。


ü  1980年有人提出如果一開始沒有污染就不用擔心後續的清理問題,於是有些企業推動廢棄物減量與能源效率提昇,重新思考流程與管理系統,減少廢棄物並降低成本。


ü  1990年代,環境管理系統及ISO 14001誕生,設下企業環境的基本準則。有更多企業了解產品製造方式的眾多環境衝擊,關鍵在於檢視產品本身,也就是產品對環境的所有影響。更進一步包括供應商、承包商以及業務夥伴,也都會影響環境,於是供應鏈環境管理成了熱門焦點。


ü  班娜斯(Janine Benyus)提出「生物模擬」概念,要向大自然中獲取靈感,從大自然超過三十億年的研究與發展活動找出一套工具,獲得杜邦、奇異、惠普及耐吉等大廠採用。企業學到透過擁抱綠色資本主義,公司不僅能當優良企業,還能有益環境。


ü  綠色商業演進三部曲:不造成危害→降低成本且提高聲望→綠色能賺錢。到這時企業才得以永續。


n   企業享成為綠色領導者,創造業務價值同時提昇獲利與名聲,必須面臨以下挑戰:


ü  如何成為環保領袖,並從中獲利?


ü  產品多好才算「優良」?


ü  需要達成那些標準?


ü  做對的時候,怎麼說才好?萬一沒做好,又該如何表達?


ü  如何避開不信任及懷疑的聲浪?


ü  如何讓自己在各種「綠色噪音」中被聽見?


n   推動的障礙:消費者在乎綠色議題嗎?


他們在乎!但是綠色關注和綠色消費之間,還有一片鴻溝。要將兩者連接起來,需更深入了解消費者的興趣和動機,以及是什麼障礙讓他們言行不一!


ü  消費者想要綠色產品,但不要犧牲或妥協,而且產品對個人及世界都要有確實的好處。


ü  樂活派消費者才是會採取行動者。


ü  在綠色世界裡,沒有一招走天下的行銷策略。


ü  消費者感興趣的不是產品,而是產品帶來的好處。


ü  不太有消費者是懷著「拯救地球」的思維行事。他們想要的是已開發國家人民想要的東西:舒適、安全、可靠、富裕、地位以及享樂。


ü  消費者甚至是行動人士知道企業了解手上的議題,也夠關心,而且也採取適當步驟改變事物,他們是可以接受不完美但逐步改善的解決方案。


ü  綠色經濟最大的挑戰:讓消費者改變舊習慣。


n   成功案例:省電燈泡的行銷:


ü  1978年飛利浦生產省電燈泡,在美國以「地球之光」為行銷主打。但幾年下來乏人問津。


ü  後來隨著價格下跌、燈光品質變佳,以及縮小尺寸適用於現有燈具,消費者才較不抗拒這類燈泡。


ü  後來發現消費者主要在意的,不是環境,而是希望燈泡能用久一點。於是命名由「地球之光」改為「馬拉松長效燈泡」後,馬上年銷售成長12%


ü  2006又更名為「節能燈泡」已反應消費者對節能產品的興趣。


ü  2007訴求「簡單轉變」。告訴消費者降低能源消耗簡單可為,不會降低生活品質。並成立氣候保護聯盟,立志要環境團體、立委及競爭者支持。


ü  全球活樂地球音樂會,以年輕人能接受的形式進行教育。亦利用網路病毒行銷,推展從自己開始的綠色運動,達成口碑行銷之效。


ü  卡崔娜颶風、歐普拉及沃爾瑪將省電燈泡推到最高點:卡崔娜颶風讓民眾注意到節能及全球暖化的危險;歐普拉在節目找來高爾及李奧納多大談省電燈泡的好處;沃爾瑪與奇異董事長合辦一場記者會來教育消費者省電燈泡的 知識,沃爾瑪店內增加陳列排面及互動式陳列,且明載省電費率。2007年沃爾瑪達成一億顆燈泡的銷售目標,同時宣布推出自有品牌燈泡。


ü  即便如此成功,後起之秀LED讓省電燈泡可能只是過度科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cent Tsai 的頭像
    Vincent Tsai

    美學過生活

    Vincent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