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我們的行為和決策過程深受一些心理暗流所影響,而這些暗流的影響力比我們大多數人想像還來得強烈、廣泛。這些暗流和無形的力量包括:
ü 迴避損失:我們常耗極大的力量去避免一些「可能的」損失。例:單一費率無線上網,較受歡迎。
ü 價值歸因:人們常根據第一印象為某些人或事賦予某些特質。例:世界頂尖小提琴家約夏貝爾在華府地鐵演奏竟吾人聞問,當他是街頭藝人。
ü 診斷偏差:當我們為一個人或一種狀況貼上標籤的那一刻起,我們就等於給自己戴上了眼罩,讓我們完全看不到與事實背離的證據。
n 當潛在損失對我們的意義越重大,我們迴避損失的傾向越強烈。也就是說潛在的損失愈嚴重,就越容易掉進非理性的陷阱。
n 「承諾心態」的沼澤:當我們在某項計畫中已投入太多的金錢與時間,即使事情明顯已無前景希望,但要真正放手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n 當「迴避損失」和「承諾心態」起交互作用後,反而帶給當事人極大的樂觀心理,當面對真正的潛在損失時,卻反而一心認為事情會轉危為安,陷入絕不改變決定得承諾,最後終促成大錯!
n 人們經常以個人的經驗去建構「意義」。我們以診斷標籤來組織和簡化事情,但任何的分類方式都得忽略掉許多資訊,而我們一心希望這些被忽略的資訊真的並不重要,但往往一些重要資訊就是因此被忽略掉。
n 「魔鏡魔鏡效應」:當我們進行工作面談時當我們進行工作面談時,我們經常是以自己作為『理想員工』的形象。當我們碰到和自己屬性類似的應徵者,我們立刻會覺得一拍即合,我們就可能會比較想聘用這個人。
n 現代躁慮症患者彷彿一夕間大量增加,事實上,是醫界將躁慮症的症狀擴大解釋,加上藥商的大肆宣傳,間接提昇臨床醫生對躁慮症的敏感性,於是形成一個雪球效應!此外,一旦醫生做出患者有躁慮症的診斷結果,病人就會做出「印證式」的行為最為回應!
n 對「公平」的認定不同的國家文化存在著差異,而「公平」確實會影響我們對事情的認知、迷惑我們的思維。例:我們會因主管的獎金分配不公,憤而宣稱一分錢也不拿!
n 迷惑力的解藥:
ü 眼光放長,避免因害怕損失而做出輕忽決定。
ü 當遇到無法放棄明顯會失敗的事情時,學會告訴自己「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
ü 看清事情本質。你必須能夠接受一件事:自己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錯的。
ü 避免診斷偏差就是採用推論式思考。
ü 擺脫「公平」的迷惑力,就是以客觀的方式評量事情、不屈於情緒的干擾及道德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