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安迪沃荷們他們決定了我們的品味、話題與商品,他們前一晚在紐約夜店的對話與創意,為什麼第二天就能賣到全世界?




n   什麼是安迪沃荷經濟學?


q  縮影正是安迪沃荷本人,以及由他發揚的藝術與商業結合之道。創造出「創意文化經濟事業」。


q  安迪沃荷經濟學讓我們看見「一夕成名」的穿透力,名模可以成為明星,明星本身則也興起產品代言甚至自創品牌之風。


q  而各種明星與藝術家的「身份轉換」,常是創意經濟與其他經濟體系最不同的生產型態。


q  時裝秀、派對、慈善晚會及藝術展等活動,在藝術與文化華麗而輕挑的外表下,有著真正的社會與經濟機制負載成千上萬個工作,以及數十億美元的收億,還有紐約市的身分認同,或是全世界的身分認同。這些動力包含了跨越時尚、藝術、音樂、設計的細微差異、矛盾與衝突,這些元素讓紐約的藝術與文化筆其他地方更成功。


n   文化經濟運作地點不是會議室和曼哈頓大樓,而常是一些私密性質高的場所,像夜店、時裝秀、藝廊、酒吧或餐廳等。文化經濟容易讓人想到電影、時尚、藝術或設計,想把它們想像是分開的個體,其實它們是屬於彼此包含而共生的整體。


n   紐約為何成為文化經濟的大本營,因為紐約街道及社區的「步行可及」特性讓有藝術才能的人和需要藝術人才的人相遇。維持紐約創意先鋒的要素是:做到高密度、低進入障礙、開放的夜生活和社交環境。


n   文化的本質是由品味來驅動。


n   安迪沃荷經濟學由藝術文化驅動商品。安迪沃荷用他的作品把商品轉譯成藝術,而藝術與文化也可以被轉譯成商品形式,這就是「商業藝術」,這也成了當代創意生產的核心教條。


n   二次大戰後美國主導了1940-1970年代的藝術發展,紐約主導當代藝術。戰爭那幾年,歐洲被納粹佔領,紐約設計師及藝術家因而得利,把聚光燈移到自己的版圖。戰爭也促使重要的藝術家來到美國。造成紐約藝術圈大放異彩的另一個理由是高密集度的藝廊,西洋杉酒吧、藝術家俱樂部及霍夫曼學校皆近在咫尺。


n   早在1970年代的創意生產大匯合之前,安迪沃荷位於中城的「工廠」(他在1963-1969所使用的工作室)已經獨領先鋒。當擅於製造明星的藝廊老闆Leo Castelli1964年展出他的作品時,安迪沃荷已經把藝術家世界變成華麗與名流的代名詞。不意外的「工廠」也變成安非他命毒窟,「工廠」不只是各類創意形式的堡壘,也是各種怪人最感到自在的地方,它預言了19701980年代紐約的夜生活。


n   1970年代中到1980年代中是紐約史上社會與經濟情況最招糟、犯罪率最高的時期,卻也是最偉大的創意時刻之一。當時文化界正從現代主義轉變到後現代主義,嚴格的藝術形式以及文化和文化生產的定義被完全重建。紐約作為藝術中心,其重要性因普普藝術、新達達及後現代主義的興起及流行而持續壯大。


n   1980年代中期高密度創意達到高潮,成為紐約創意圈的另一個分水嶺。藝術家們出頭了,在全球市場販賣他們的創意,受到廣大喜愛而躍為主流。所謂的「文化商品化」。這些轉變讓文化生產變高檔、變專業、變排外。藝術與文化仍然在夜生活聚集,但跟表演和藝術生產比較無關,而是與人際網路和交換知識比較有關,目的是為了要建立自己在圈子裡的地位。


n   社交網絡是人們來紐約搞創意的原因。紐約的藝術與文化很少有什麼事單純是因為個人表現好的關係,社交網絡才是最實際的,總歸一句話:一切都要看你認識了誰。


n   紐約的文化、藝術及創意經濟,就是要喊出新的、販賣酷的:


q  文化商品化:一切都是為了酷。嘻哈是文化商品化的最佳代言人。


q  異質混和是文化經濟的運作基礎


q  創意產業靠口碑創造商品價值。一切都從口耳相傳開始。


q  透過社交網絡建立信譽價值。


q  紐約是提供跨界合作與互捧的最佳城市並提供彈性的事業路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ncent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